滁州学院在第22次全省高校党建暨2015年度高教工作会议发言材料

文章作者:时间:2015-05-18浏览:150

 

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向地方性应用型转变

——第22次全省高校党建暨2015年度高教工作会议发言材料

滁州学院

2015316日)

 

20045月升本以来,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,从专业调整改造入手,推进改革,加强建设,促进发展,走出一条从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,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;2014年成为安徽省“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”立项建设单位。

一、专业调整改造,奠立发展基础

滁州学院是由单一师范专科升本的学校,升本后继续师范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。但是,学校审时度势,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,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,以专业调整改造为切入点,坚定走地方性应用型发展之路。

一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造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突破师范专科专业格局,通过新建、调整和改造,加强学科专业建设。改造地理教育、物理学专业,开办地理信息系统、电子信息工程、自动化、新型材料等专业;整合数学、经济学等资源,开办金融工程、财务管理、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实用性强的专业;新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汽车服务工程、土木工程、食品工程等工科专业。停招停办应用物理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人文教育等专业。

二是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,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,发挥专业建设群体效应。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,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、化学化工类、生物食品类、机械制造类等学科专业群,实现师资、课程、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,提升服务地方产业(链)发展综合能力,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彰显。

三是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,不断充实专业内涵,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。以两个专业为例加以说明。一是紧紧抓住空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机遇,加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。先后从武汉大学、新疆农大、南京师大等高校引进教授、博导3名,博士10多名,组建教学科研团队;该专业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;“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”获批省级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。整合计算机科学技术、网络工程等专业资源,在省内率先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。从台湾淡江大学、日本函馆未来大学柔性引进3名特聘教授,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和课程建设、合作培训师资和学生,皖台物联网合作交流平台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。

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努力,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,应用型专业占90%以上,其中工科专业18个、理工科在校生数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52.11%,管理类专业6个(在校生占14.61%),形成了以工管为主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。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为学校今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%以上,就业地域21%在滁州,38%在安徽,85%以上在长三角,且应用型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%以上。

二、资源条件建设,支撑应用型办学

专业布局调整改造,应用型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快速增加,需要资源条件作为保障。学校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,加强建设,提高效率,为应用型办学提供有力支撑。

一是外引内培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,大力引进博士、教授等高层次人才,现有博士102人,占专任教师14.3%。加强“双能型”教师培养。教师中“双能型”比例达40%以上。通过特聘方式,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、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专家。

二是加大投入,持续改善办学条件。在经费十分困难情况下,优先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,改善实验实训条件,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.8亿元,生均1.65万元。建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、校级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19个;国家级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6个。

三是加强合作,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。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落实与滁州市人民政府、合肥工业大学三方产学研合作协议,成立“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”。与企业共建“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,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深入开展跨校跨专业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,扩大在应用型联盟高校内资源共享。

三、创新体制机制,助力发展提升

改革伴随着学校的发展,近几年,学校逐步明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,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建立,调动各方面积极性,保障地方性、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,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化,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,激励教师转业发展,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。

一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。实施“校地互动,校企一体”人才培养模式;初步构建“三个课堂一体,三个平台联动”实践育人模式;实施专业综合改革,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;加强教学质量监控,推进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。

二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。提高政策吸引力,加大人才引进力度。采取多种措施,提高教师教改积极性。突破岗位编制瓶颈,建立校内中级职称评审和副高职称聘任制度。健全绩效考评机制,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。

三是开放合作得到加强。建立沟通协调机制,深化校地、校企、校校合作,实现共赢发展。加大师生赴国(境)外高校研修力度,与美国、韩国等高校开展“4+1”、“2+2”合作办学项目。

四是目标管理逐步得到落实。推进目标管理,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,制定建设方案和目标任务书,做好顶层设计,推动实际工作。建立与质量、效率、责任、分配相一致的考核指标体系,推动管理重心下移。

推进学校向地方性应用型转变,我们的体会是:一要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,理清思路,凝聚共识;二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与资源,坚定信心,团结协作,开拓进取;三要有效利用政策支持和外部资源,以服务求支持,以贡献求发展,以合作促双赢。

 

终审人:FLD

返回原图
/